论文化知识教育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2019-02-11 作者:小编

摘 要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面临很多困境,学生基础差、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差,导致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效果差,成为高职高专学生的一个“软肋”。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学院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导入 差异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适龄学生得以进入大学校园深造。由于招生模式的制约,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一般院校要差很多,大多数学生文化课基础很差。他们的英语水平基础差,英语学习能力差,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反感的情绪,终导致对英语学习的放弃,从而造成英语教学的困难,高职英语教学已成为高职英语基础教育的“软肋”,这已经高职英语教育界的共识。
  面临这种现状,业内很多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做法。通过对比高中和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以及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待基础较差的在职人员的培训模式,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能有效地转变这种尴尬困难的局面。
  1 文化知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的学习本身是枯燥而且乏味的,单纯的词汇和语法教学尤其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和厌学情绪;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教育,可以使英语实现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使冷冰冰的词语、句子,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比如,在教授单词“thanksgiving”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延伸,告知学生感恩节的由来,以及西方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引领学生了解更多域外知识的同时,也会让这个单词从几个简单的字母变成一个具体的、内涵丰富的具象。从而让学生觉得英语不是干巴巴、冷冰冰的,而是生活的,具体的。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背景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化知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外在表现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
  在高职英语中导入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文化导入让学生能更深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行为习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文化教育的导入,还能让学生更加适应与英语国家人士的交流,避免成为“录音机”、“单词本”,能够在文化共鸣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3 文化知识导入英语教学的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主要可以从社会习俗(社交礼仪)、词汇两个方面入手:
  3.1 社会习俗(社交礼仪)
  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是各国各民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对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比如数字“13”,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表现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西方的很多楼栋中都没有13楼,常用12B、14A等数字来代过,甚至直接跳过13楼。在为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就西方人在习俗中对13的忌讳进行一定的拓展。比如对13忌讳的来源是由于耶稣基督的第13位门徒是犹大,终犹大出卖了耶稣基督。所以,13在西方成了不被人欢迎的数字。那么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就要注意对13的避免,比如向女性友人表示友谊的不要送人13朵玫瑰花等。
  正确掌握文化禁忌是实现跨国文化交际的前提。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你去哪?”而英美人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 where, meal。 I 代表income; W 代表weight, A 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3.2 词汇
  词汇是对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地理环境等基础创造和使用的,因此能够代表民族的特点,也能体现文化特征。
  比如,“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而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peasant”带有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斯大学词典》给出的定义为:“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又如,狗在汉语更多的是倾向于贬义使用:“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狼心狗肺”等等。但是狗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忠实真诚的朋友,狗在英语中绝大部分没有坏的意思,反而很多词汇中还会用来形容人的生活,如“a lucky dog”;“to work like a dog”等等。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那么就会在交流中出现很多障碍,甚至得罪人而不自知。
  同样的,通过引入这些文化内涵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
  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面临困境的现实条件下,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文化知识,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英语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未来的交际应用中能发挥自如,进行得体和有效的思想表达,提高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Edward Sapir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21.
  [2] 柯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M].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刘莉.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上的文化导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5] 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
来源:科教导刊 2013年17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