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构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体系分析

2018-10-13 作者:小编

摘要:为提高编辑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严谨性,对编辑部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测过程和界定标准进行探讨,提出构建科学规范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使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测工作得到较好的执行,对目前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是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关键。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都对打击学术腐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更是重申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但是种种措施并不能杜绝学术不端文献的刊载,学术不端行为在科技期刊、会议论文中传播的范围非常广泛,极大程度上浪费了期刊有限资源。编辑部同仁在检测学术不端论文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包括建立“二次查重机制”、各种数据库、网络检索工具及防剽窃系统的应用等,但是大部分文献只是从如何界定论文的不端行为方面进行探讨,而编辑部对待学术不端文献的整体行为还缺乏探讨和建议。编辑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对论文进行检测,不但要涵盖论文的内容、学术质量,而且要包括论文投稿、“三审一校”、出版发行和行业反馈等阶段,从论文整体质量和传播过程中进行检测,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测体系。
本文结合编辑部稿件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编辑部学术不端论文检索过程规范化和界定标准的合理化2个方面,对如何构建编辑部内部科学规范的学术不端论文检测体系进行了探讨,结合稿件审理过程中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不同要求,给出了不端行为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建议。
1 界定标准合理化
学术不端论文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一稿多投、一稿多发、译稿外发、编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等,而科技论文显著的特点是其承载着某一学科的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和实验方法。因此,检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论文的文字内容,而且还要包括论文的实验结果、理论分析、学术道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结合笔者自身的业务实践,科技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应该包括论文内容、学术道德2个方面,而论文内容检测主要是对文字复制比、图表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验证。
(1)文字复制比。在检测不端文献时,国内部分期刊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论文的文字复制比进行检测,例如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Coogle搜索引擎等,但由于科技论文中包含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利用各种“反剽窃系统”往往不能对其做出有效的检测,而合理制定文字复制比检测的限度,既有利于遏制学术不端文献的遗漏,又能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
《电机与控制学报》对2011-2013年通过初审的论文中,集中选择570、543、475篇作为编辑部统计数据源,对来稿中文字和图表公式的比例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通过统计分析,1588篇文献中文字复制比超过10%的稿件共计291篇,超过20%的稿件共计79篇,结合其他图标、公式等AMLC系统无法检测的内容比对,共计有36篇稿件疑似文献不端行为。考虑到学报的平均文字比例约占总版面(每版按照2050字计算)的75%以上,结合行业内25%内容复制比的常规比例及使用中国知网AML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实际,学报制定了编辑部检测的文字复制比限度为20%,超过限度的稿件疑似不端行为的几率大大提高,因此这类稿件处理需要特别的慎重。
(2)图表公式及实验数据检测。科技论文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实验图形数据分析,这些内容是科技论文的“灵魂”,学术腐败往往表现在这些内容上,其中包括对实验结果的抄袭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剽窃等等,而这些是当前学术不端系统所不能检测的,只能是通过人为地去判别。笔者在审理稿件过程中,方法不同而实验结果、数据类似的稿件屡见不鲜,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评审专家提出,而这些内容恰恰是目前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
编辑部在合理制定文字复制比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评审专家对论文的实验材料、仪器、图表等方面进行核查,验证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稿件核心内容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编辑部首先在投稿须知上告知作者提供翔实的实验佐证材料、基金项目计划书等内容,初步确保论文来源的真实可靠。其次针对论文的公式推导过程、图形、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的不端行为进行检测,考虑由于写作不规范造成的图表、分析过程影响,后给出论文的检测结果,提交给外审专家作为参考。
(3)学术道德检测。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编辑部无法通过自身界定论文的学术道德是否涉嫌抄袭、剽窃,编辑部一方面需要依靠学者专家进行学术评判,另一方面则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审查方向并将之提供给专家,有意识的引导专家对文献的学术道德做出评判。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编辑部需要设置不同的合理审查内容,例如所采用的实验仪器和方法,实验数据及分析,文献所涉及的学术创新性等方面是否涉及学术不端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判断依赖于外审专家的判断。
学术道德的界定涉及到作者的切身利益,在无法确定其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行为时,要和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保证作者的隐私权也是编辑部需要注意的。
2 审稿过程规范化
陈希提出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因过于专业,不易被外行识别,只有同行才能做出科学的论断。因此,学术不端文献的在审稿过程中的界定应该集合编辑和专家共同的意见,编辑部对于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测需要制定规范的审理过程,通过规范化的流程限制疑似学术不端论文的发表,通过遏制学术不端论文的发表、传播和扩散,降低其对编辑部及被抄袭剽窃方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2.1 期刊出版前
论文投递到编辑部直至发表的过程,是编辑部检测学术不端文献的主要阶段,编辑部对判断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主动性。有的编辑部提出在论文初审阶段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人提出在终审阶段进行这项工作,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应该贯穿整个审稿过程。某些抄袭、弄虚作假行为之所以屡屡得逞,就是钻了稿件审查程序不够严密的空子,因此,建立规范的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程序是保证编辑部学术诚信的根本。
规范化是审稿流程的重要特征,只有做到过程清晰、职责明确,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审查程序,就能够尽量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结合工作实际,笔者编辑部从作者投稿阶段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检测程序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首先,在作者投递稿件的过程中,编辑部与作者签订无学术不端行为的协议;第二,初审阶段要求编辑利用数据库、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网络资源,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检测并填写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意见单,疑似学术不端文献需经编辑室主任签字确认,划分编辑的职责和分工;第三,编辑部制定规范的外审专家学术不端检测意见单,提示专家按照学术标准对论文进行审查。同时针对疑似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建立复审机制,结合多名专家审查意见对论文进行界定,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审慎对待论文的界定工作。后,根据两审意见单,把握整体给出终审意见,尽量减小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
编校加工阶段,编辑部需要为作者提供规范的写作要求,例如题目、摘要、引言等部分的结构化写法,将论文修改的规范及引用文献的规范告知作者,一方面减少由于共同引用所造成的重复,另一方面提高出版发行后反剽窃系统的检测效率。
2.2 期刊出版后
由于网络资源、人为因素的限制和学术不端的手段越来越隐蔽,编辑部不可避免的会有所遗漏而导致学术不端论文出刊发行。制定规范的处理程序,对作者做出相应的惩戒措施,同时和出版发行机构、传播机构签订相关的协议,避免学术不端所带来的影响继续扩散。
期刊出版后文献不端行为的影响较大,编辑部需要确保期刊严谨性就必须严格控制出版后的文献不端行为。主要需要构建的检测体系需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首先,稿件在投递过程中,作者通常采取“一稿多投”的不端行为是难以界定的,而且期刊编辑部之间的互通性不足,导致编辑部只能依靠现有的不端检测系统,将投稿与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比对检查,但是却无法对同时投递两个或者多个期刊的稿件进行检查,这就导致了“一稿多发”的现象发生。这种行为往往在论文发表之后才能发现。另外,界定不同语言文字的不端文献发表也是期刊出版后学术不端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稿多投’’的现象不只出现在同一种语言的稿件,许多作者出于各种目的,有时会将其待发稿件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进行投稿,这种方式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察觉行。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编辑部能够积极地联系国内外的文献检索机构以及与作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3 分析与讨论
目前没有一所行政或研究机构能够非常准确科学的进行学术不端文献的界定,因此检测的结果只能是疑似学术不断文献,如何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学术不端文献评价的国家标准就成为整个学术界的迫切需求,科技期刊才能在国家标准的约束范围内,审慎对待学术不端文献的界定工作。否则编辑部只能检测自己编辑部的投稿,判断是否有疑似抄袭的行为,容易造成作者与编辑部、作者与审者之间的矛盾。
在编辑部内部构建一个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体系,不是简单的制定审稿规范,还需要拥有各种辅助手段帮助编辑去判定和识别。AMLC系统为现阶段学术不端文献的检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是也具有简单、机械化的缺点,因此反剽窃系统智能化是下个阶段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建立多语言支持、多国语法分析的专家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相应的辅助工具完善,功能强大,检测体系的建立才不是空中楼阁,才能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编辑部在审稿过程中,制定科学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审稿流程,把握合理的界定学术不端文献标准,构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检测体系,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严肃性的基础。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势必滞后于学术不端的手段,但是编辑部只要保持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各尽其职,就能断绝学术不端论文传播的途径,配合教育部提出的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才能做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杜绝学术腐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