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样例–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新审视

2017-10-24 作者:小编

知网查重样例--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新审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历来是高校的重要教学内容,现在这个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新审视。

其一,本科毕业论文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事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水平、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是对学校办学及教师教学的全面、综合的质量检验。

其二,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其三,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其四,本科毕业论文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新和独立科研的起点。因此,必须加快和深化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使之真正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们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现象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源头探索。为什么师生们忙来忙去质量就是提不高?为什么过去不是这样的?难道全是扩招之“过”、就业之“过”?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究竟是什么原因?源头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源头探索即是“为什么”的问题。有资料表明:韩国、日本、德国等在其高等教育崛起之时并未出现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目前这样令人堪忧的现象。考察结果显示源头是多元的: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延伸和后果;权界和学界一些腐败因素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不可避免的双重浸润和影响;高校教师“扩聘”引起的导师“一哄而起”和较低起点,等等。

二是本质思考。本质思考即“意义挖掘”的问题,即本科毕业论文的意义与作用。到现在,一部分师生对此还有不少模糊的认识:本科毕业论文是国家科研体系的一部分,还是个人的文章秀和摆设品?是本科资历的一个说明符号,还是本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是学历证件的交换文牒,还是学历水平的重要证明?是学生的事还是师生、学校共同的事?课题组调研显示,高校师生整体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着在本科阶段其它教育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在于怎样让它真正发挥这种作用。

三是导师追问。写得不好,难道问题全在学生?导师就没有数量、质量上的问题?怎样的导师才是合格的导师?导师追问是一个令管理层与导师们都很忌讳和尴尬的事,但目前导师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

一是导师数量严重不足。200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曾指出:在中国高等教育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的同时,许多高校因盲目扩张而患上了“消化不良症”。同日《中国新闻网》的“科教新闻”栏目也报道:中国高校部分学校师生比达1:40,超过合理比例的两到三倍。虽然教师也跟进“扩聘”,但速度远远跟不上“扩招”。在这种重负下,以往毕业论文指导“一对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再加上导师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

二是导师业务水平名实不副。如2008年J校某系共25名教师,5年及以上不写论文的有1人,3年不写的有7人,25人中有不少还是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科研经验不足和动力缺失,自己不会搞科研,不懂论文写作,甚至水平不如学生的导师已远不是个例。在这种情形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是导师责任心不强。有导师认为如今相当多的本科生已不再具备真正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不必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主动与学生联系(不是否认学生应与老师主动联系),不关注论文质量[2],从选题到中途指导再到学生交稿都流于形式,甚至于,指导完毕还叫不出学生的姓名、说不清学生论文的内容。

四是导师受物质利益驱动。以H校为例,指导一人,津贴80元,以平均指导7人计,仅这一项导师收入560元,加上指导得好不好没有有效的评估激励机制,当然谁也不肯放弃这块“蛋糕”。实际上,论文指导已成为不少高校教师共享的餐桌。其实,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发出《通知》,要求“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其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在各校都拼命扩容扩招扩势的今天,这些都需要花大气力才能落到实处。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教育界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并未失去信心,只是在教育产业化思潮和社会浮躁心理支配下,更多地从教育对象(本科毕业生)的角度来审视本科毕业论文,更多地关注了现象本身、教育结果与教育客体,而对事物的源头、本质和主体(管理者、教师)的关注是很不够的。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进行观念更新:毕业论文质量滑坡问题关乎学生但又不仅仅是学生方面的问题;关乎教师又不仅仅是教师方面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可能有赖于:观念的更新、相关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与运行以及导师自省自励形象的塑造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