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检测样例–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方式

2017-10-15 作者:小编

知网检测样例--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方式

2.1、文字变图表:围栏保护式抄袭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对图表几乎无法检测,这主要受制于计算机技术及图表格式的多样化;但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技术盲区,就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投稿人利用: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内容通过改写,变为表格或者图形方式进行表述,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加以保护,形成了针对检测软件不可逾越的“围栏”。这样,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就因为“无能为力”而放过存在一定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这种行为多被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所采用。特别是图形,由于其格式多种多样,检测软件识别更加困难。

2.2、文字表达方式改写:意思式抄袭

众所周知,独立撰写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费时费力,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知识累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存在于论文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已经经过很多人的订正、修改与学术价值认证,各种错误已经降低到低程度。数据库中同类的论文就是改写和拼接的目标论文的模板,把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意思改写和拼接,就会显得事半功倍。对学术论文各种潜在利益的追逐,导致各行各业部分作者追求短期利益,就不得不追寻这条简单规则下的依葫芦画瓢与移花接木模式,成为短期内多产论文的作者。

表达意思相同,表述方式却千差万别,这就是针对检测软件的缺陷而提出的简单的策略。检测软件是基于论文数据库为基准的语句比对式算法原理,因为比对论文文字没有雷同而认为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种方式简单但又普遍存在于学术论文中。有时我们将同类论文放在一起比对,总有“千文一面”的雷同感觉,创新度严重不足。

2.3、外文译为中文:变脸式抄袭

游走在中文论文数据库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文数据库,特别是小语种论文数据库,国内接触的人比较少,往往成为一个无法触及的死角。少数作者凭借自身熟悉外文和相关专业的双重优势,剽窃外文论文,翻译为中文,并加以改头换面,重新拼接,成为一篇自己的“论文”。这种模式在在读研究生中的比例较高,归国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的比例。短平快的方式就可以通过论文的语种变换变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获得论文背后潜在的利益。这种语言变换并重新拼接的“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更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专业人士比对才可以发现。

2.4、创新观点的变换表达:观点剽窃抄袭

创新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灵魂,这是原作者长期研究的结果,也正是编辑和审稿专家取舍一篇学术论文的主要依据;但对创新点的来源往往又难以追溯,就容易对学术论文造成误判。正因为如此,部分作者会剽窃原作者的局部创新点而又不标引,加以分割,变换描述方式,适当扩展,变成了另一篇文章。这种现象十分常见。这类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是无法发现的,更多的则依靠编辑和审稿专家来判定。

2.5、对老旧文献、专著和各类报告的剽窃:推陈不出新式抄袭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是以各类数据库为基础开发的,只要数据库中不包含的内容,被检测的目标论文因为没有比对的“标准样本”而被视为。鉴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刊发的论文,部分没有进入论文数据库,也就无法成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比对的原始论文,对这类“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无法查出来。还有,大部分专著因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而没有进入比对数据库,无法成为比对样板数据。还有各类无法进入数据库的报告和汇编材料,依然无法成为比对的原始样板。此外,还有各类统计资料,也没有进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比对数据库,对其抄袭的内容也无法检测出来。

2.6、公式罗列:容易被忽略的抄袭

在一些基础类学科论文中,主要公式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并不指明出处,无法分辨公式的隶属关系。检测软件是无法识别数学公式的,这在于数学公式的复杂性:其中包含了多种运算符号、多级层次关系、多种字符,而且很多公式是用公式编辑器或者其他专业编辑软件编辑的,来源就很复杂,涉及兼容性问题,检测软件很难识别。对公式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因为技术障碍不得不放弃,特别是以数学公式推理、论证为主的论文,几乎就无法检测到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但这类论文中不等于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恰恰相反,学术不端行为深藏其中。在这类学科领域要有所突破相当困难,合理引用已经成为这类论文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