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论未成年人犯罪

2017-09-19 作者:小编

摘 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重中之重。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20%上升到当前的70%以上,并且在犯罪性质、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都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入手,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方面以及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与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当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年增加,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重困扰着各国,是社会治安的重中之重。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表现出犯罪恶性高、成人化、智能化、低年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体现在现行罪行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成年犯罪的重要预测指标,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未成年人自身的素质、家庭的因素、学校的因素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等都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前途及民族的兴亡。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社会各界应当积极研究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主要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方面以及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一、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在我国各种犯罪案例中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扰乱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并且在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等方面都呈现出

一些较为突出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犯罪性质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盗窃、抢劫、诈骗犯罪等各类案件时有出现,并且有较高的频率趋势,而又以盗窃犯罪居多。面对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未成年人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因此便从小偷、小摸开始来满足自己物质享受的欲望。随着情况的不断发展,人的欲望与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小小年纪就走向盗窃犯罪;而有些则走向抢夺、抢劫、寻衅滋事、诈骗等犯罪;甚至有些未成年人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做案手法,逞“英雄”做“老大”,肆无忌惮的挥刀作案,以致犯下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走上不归路。

据《北京青年报》报导,某高校一男生,因多次接受同学的邀请吃饭,也想回请同学但却囊中羞涩,而后产生盗窃的邪念,后盗窃未果,发展成为杀人抢劫,以至于犯下严重的罪行,给自身和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二)从犯罪手段看

作案手段凶暴、残忍、趋于成人化、智能化,犯罪后果严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产品逐步普及,智能产品不断深入人心,电影、电视剧情节的大胆想象让血气方刚的未成年人对其产生了好奇心理,好奇心的产生让年少无知的未成年人对其里面的作案手段有加以模仿和实现的想法,并且趋于智能化。

据新华社报导,福建省某市一名未成年犯杀人案,由于在电影上看到过“计时杀人”的情节后对其产生了好奇心,并在现实中实现了该想法。该少年学着电影里的作案手段,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产生了准备去杀第二个人的想法,以此来证实电影情节中带来的刺激。从而给自己的人生抹上了黑点,犯下严重罪行。

(三)从犯罪年龄看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趋向低龄化。由于社会的发展,当前未成年都趋于早熟状况。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年增多,而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1]。面对当前的社会,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让整个未成年犯罪现象趋向低龄化。

(四)从犯罪身份看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离异现象也普遍增多,“留守孩”、离异家庭孩子以及单亲家庭孩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未成年犯罪逐年增多的现象。

据一份某市人民法院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审结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案件有35件80人,涉及学生的案件有13件27人,案件占总案件数的37%,人数占总人数的34%,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幅度大增的状况[2]。其中在校学生或是辍学在家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均以“留守孩”和单亲家庭孩子居多。

(五)从犯罪形式看

1、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队伍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发展成结伙、结队等现象。辍学或者在校生结识社会上的混混现象严重,并逐渐发展成为扰乱当地社会治安的团伙,严重的走向犯罪的道路。

据统计某州近年所查获的为成年犯罪案件中,大多以共同作案的形式出现,其中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人占总数的60%,超过半数,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危害了未成年的健康成长。

2、内部组织结构紧密。未成年的早熟与社会的发展,给社会上团伙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条件和背景。

据新华社报导,2001年末某市未成年结伙抢劫出租车司机类案件为例,吕某某集团的成员分为核心成员、一般成员和外围分子三种,核心成员吕某某、汪某某、马某某、唐某4人同居一屋,吕某某专门制定了值班制度,规定4人中每天留一人值班,吕作为团伙负责人,通过掌握团伙犯罪收入的分配控制了其余3人,形成较为稳定的金字塔状权力结构。

(六)从作案时间看

白天作案的数量增多。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人员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白天常常会出现整幢住宅楼无人或是整个村庄人员稀少的状况,根据这一情况将黑夜作案转为白天作案。

据某市人民法院一份资料统计,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作案大多选择在黑夜进行。而当前,据对80名未成年犯的作案时间分析,他们大多选择在白天作案,趁城区职工上班、乡村农民外出做工,家中无人看管之机,采取撬门扭锁,翻箱倒柜,攫取钱物,给城区居民和村民们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让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成为当前社会安定的绊脚石,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快速前进,让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不断获取了更多更全面的方法与手段,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形象的将所接触到的种种方法与手段和自身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未成年犯罪率屡屡上升,同时扰乱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二、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未成年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心理中能动作用的反映[4]。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安定团结[5],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

1、盲从和从众心理。从哲学上讲自然人采取从众行为是为了获得感,这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即聚群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团伙性犯罪,就是基于未成年人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共同犯罪中,部分未成年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从事,人云亦云。认为自己如果不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不合群,不仗义,会被其他未成年人看不起,这些人在主观上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盲从行为。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未成年人与长辈由于学识和阅历不同,在观、认识观、人生观方面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家长、教师等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未成年人,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缺乏耐心教育,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就会形成隔阂和“代沟”,激发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3、报复心理。报复心理产生主要源于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记恨在心。此后,在心理产生报复心理,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也因此将未成年推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4、孤独和空虚心理。未成年人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的。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只好整日东游西逛,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求。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诱导走向极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目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心理健康成为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所以,未成年人在成长阶段必须注重心理的健康状况,只有在保证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才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5、无视法律,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犯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在他们头脑中几乎没有法律意识。在行动中我行我素、做事不计后果、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涉世不深、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一旦交上品行较差的朋友,就会是非不辨,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6、自暴自弃的心理。犯罪前科的存在,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或者不利的法律后果,会导致其在民事和行政等方面的资格或权利受到限制或剥夺。有犯罪污点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的歧视,被社会贴上无形的'“犯罪人”标签后,这些曾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在社会的“有色眼镜”下极易产生自卑和消极心理,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难以在融入社会的正常生活。严重妨碍了他们自我改造,重新做人的进程,从而再一次走入犯罪的歧途。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得当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是子女的任老师,一个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父母教育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6]。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子女形成正确的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7]。家庭是孩子的学校,父母是启蒙教师,其言行举止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模式悄然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残缺的家庭、家庭暴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贫困等原因使家庭对未成年的教育弱化,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潜伏着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正常发育,整个肌体才能健康地成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保持稳定,社会才能相对稳定。对于来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未成年群体中,犯罪率要高于普通家庭。尤其是造成单亲家庭原因为离婚、遗弃、父母分居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力大于父母死亡的单亲家庭的孩子[8]。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责任人,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感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例如:保护过度的溺爱型、外出做工的放任型、不良影响的粗暴型等几种教育类型容易引发不良后果。轻者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重者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引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三)学校教育不完善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往往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步前进。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度不够。学校大多重于抓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课和政治课在一定基础上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教学意义,从而导致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呈现下滑趋势,因此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缺乏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现与制止措施。学校生活是群体生活,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不会体现出的许多现象在学校里有了萌生的念头,因此欺诈行为、占小便宜、小偷小摸、异性交往不正常、不健康心理素质等许多现象就会发生,学校的监管力度不够会导致此类情况的恶化,严重的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化,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新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

1、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获得新事物。在这些众多的文化产品中虽有不少优秀成分,却也包含了一部分不良文化的存在,一些未成年人出于好奇心理而深陷其中,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媒体宣传导向存在误区,一些单位、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将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书刊推向市场,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从而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当前我国缺乏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娱乐、体育等场所。由于国家资金的投入不足,不能给当代未成年人营造适合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会拥有此类场所,但由于入场费高等情况的发生,迫使青未成年人进入本不属于他们的场合,然而这些不良环境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导致小小年纪就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措施的不完善

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与实施以来,有效的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仍不断上升。一些地方存在“重打击,轻预防”的现象,说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没有落实到基层,并且缺乏长效的工作机制的。由于预防措施基层工作的缺漏,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年增多,加上政府各部门对执法、预防环节的力度不够从而加快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速度。

三、预防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特点及原因,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情况不容乐观。面对如此严重的状况,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存在的问题,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应积极采取以下有效的措施:

(一)及时矫正未成年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源于未成年人自身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及时矫正未成年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积极了解、及时发现未成年人在发育期中存在的不平衡、逆反、报复及孤独和空虚的不健康心理,并且委婉的与其进行沟通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对未成年人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必要的矫正,及时避免和预防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根本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注重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结构的完善与家庭教育方法的得当,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所以要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未成年人父母应当积极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增强监护人应有的育人素质。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以给予鼓励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在重视孩子的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较高的情况,家庭结构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重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家庭教育方法的得当,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念想的滋生。

(三)加强学校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外,应该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转化为学生便于理解的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并进一步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社会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提高综合预防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社会应该积极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提高综合预防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机制,为社会营造法治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其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未成年人施行适应性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培养未成年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让未成年人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融入社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再次,在社区中建立更多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让未成年人在学习之余又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避免未成年人由于没有适合的场所而步入了不良的社会环境,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要积极建立合理的活动场所,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后,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让专家和心理医生为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研,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针对当前我国的情况,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预测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社会要从各方面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提高综合预防能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的和谐安定。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社会逐渐成为主导形式,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年增多,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拓宽法制宣传的途径,让法制深入人心。

首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学会正确对待国家与个人,学会理性爱国。

其次,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未成年人的头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后,社会与学校配合、学校与家庭配合。在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联合营造法制氛围,让未成年人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从小积累法制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研究该社会现象,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虑,切实抓好预防措施、保障社会安定。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及社会各部门进一步参与,并根据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思路、新办法,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向 巍:“略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载《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刘 旸:“浅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对策”,载《大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董 丹:“浅析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载《现代交际》2013年第2期.

[4]高铭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刘陆林:“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探析”,载《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云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本科 论文范文】

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温馨提示:论文写作中可以借助论文查重系统帮助你修改论文,特别是降低重复率这块非常有效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