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构建公平与效率和谐的现代思考

2017-09-16 作者:小编

摘要: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伦理学领域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确立“公平为基础,效率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一种公平与效率良性互动运行的机制。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生产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共同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平 效率  和谐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涉及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两大基本范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始终是决策层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分配领域的指导方针,对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平效率观,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公平与效率概念界定

(一)公平的概念

公平的本义应该是公正、公道、合理、正义。它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共同的权利。从本质上看,公平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成员思想意识上的反映,它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社会意识,得到法律保障,分别体现在条件、地位、机会、处理原则、人际关系、分配、收入、消费、生活层次等方面。具体包括(1)权利平等——即国家承认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2)机会均等——即社会应该为每个公民追求自身权益、自我发展和完善公正地平等地提供必要机会和条件;(3)结果公平——即主张社会的价值对所有人实行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原则进行平等的、公正的按劳分配。

(二)效率的概念

效率从经济角度看,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配置。效率尺度衡量的是社会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经济效率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反映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率之比,基本要求是以小的投入获得大的产出。从经济伦理上讲,还需要具体考虑投入的是什么,产出的是什么,是否符合社会正当需要,是否对人类和自然有价值。要做到对人民根本利益有利,对社会和谐有利,对政治文明有利,对生态环境有利,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的本质规定。

二、公平与效率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一)公平优先论的得与失

公平优先论是指把公平作为社会整体价值目标系统的优先目标,认为公平是一种“天赋权利”,效率不仅不代表公平而是来自不公平,如果听任市场发挥作用,收入就不可能公平分配。因此,应在政府的干预下缩小市场机制调解的范围,推行社会福利事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把公平和公正作为发展的重要尺度,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和终目标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公平优先论的益处

(1)公平是经济进程持续性的重要变量。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不是效率本身就能解决的,他还有赖于公平的制度环境提供的支撑力。公平的市场体系为持续增长创设了一个自我维系的机制。当社会不平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一机制趋于破裂,进而使经济出现滞缓,不平等程度越高,经济制度越不稳定,效率越会受损。公平可以大限度的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

(2)公平是社会支撑力和整合力的重要基石。推行公平政策的意义不在于平等与增长的关系上,更在于维护利益均衡和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注解,它有赖于以公平为基础、能化解利益冲突的制度设计,公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法制精神,对社会整合起到定向和规范作用。其作用机制一是内化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律意识,二是外化为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具体政策;无论是依靠市场和社会的自组织力量进行利益分配,还是通过政府行为控制和调节,都必须把公平作为基本的价值规范和机制基础。离开这一点,只会使社会主义运行陷入愈加不公平与失序中。

(3)公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公平作为核心的经济伦理贯穿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进程中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消除两极分化,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和优越性就会受到质疑。

(4)公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而且还要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社会能不能和谐稳定,这又与社会劳动成果的分配直接相关,必然影响和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若长期得不到有力的制止和纠正,势必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导致社会的躁动。因此,兼顾社会公平是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5)公平可以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公平原则的确立有助于消除不择手段、谋取暴利等不良社会现象,可以促使社会主体采取正当的行为从事经济活动,可以改变过去政治过多干预经济、以权牟利等一系列不良现象,打消人们坐等优惠政策的心理,有助于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道德精神面貌,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公平优先论的弊端

(1)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效率,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公平可能削弱提高效率的动力,公平强调公正与平等,它总在力求缩小差距和不平等,但同时也弱化了竞争的外在刺激。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意识来源于不同市场主体在成本、利润、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你追我赶,讲求公平虽不同于搞平均主义,但可能影响技术创新,减弱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甚至助长懒惰。一些西欧福利国家的广泛的社会政策造就了高水平的福利,但也扭曲了竞争和激励机制,给财政开支带来沉重负担。二是公平与公正作为基本的公民权利,其不可交易性决定了无法按市场交换原则创造高效率,从经济学上说,交换是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围绕交换这一核心而运行,只有交换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如果公平也能交易,显然可以促进效益的大化,但公平作为一种权利,其固有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不可交易资产,不能按照经济学比较优势的原则对其加以分配和交换。

(2)把公平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要求给“少受优惠者的利益”以特别无条件的照顾,甚至在社会财产分配上否定了资产、技能、禀赋等因素所决定的个人差别在道德上的正当性,这是一种强烈的平均主义倾向 ,脱离了人类社会现阶段所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

(3)公平优先的结果容易培养懒汉,无益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牺牲效率换来的公平只是贫穷的公平,而贫穷基础上的公平终必然是贫穷与不均的并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短缺而加剧的特权现象、不正之风、贪污受贿行为等,它们已经多方面地侵袭和损害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二) 效率优先论的得与失

效率优先论是指把效率作为社会整体价值目标系统的优先目标,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再分配保持收入均等化的政策,认为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损害,承认效率对公平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而忽视和否认公平对效率也有制约和促进作用,为了效率就要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为此就要扩大而不是缩小收入差距。效率是社会发展的终目标。

1.效率优先的益处

(1)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整体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水平的社会公平,归跟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可以说社会公平的“含金量”是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增长的。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就意味着促进时间的节省,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的减少,人们活动能力和素质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切同时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这样社会为民众提供的蛋糕才会做大,人均拥有的份额才会提高,从而保证社会公平不断扩大规模、改善质量、提高水平。

(2)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体现和贯彻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运动、作用的结果,而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根本活跃的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社会发展就必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为自己的首要的根本目标。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恰恰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的思想,它使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了的贯彻。

(3)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取决于社会生产效率的发展和提高。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一方面承认和肯定经济主体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大经济效率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把个体的价值与创造社会财富的多寡紧密相连,这从根本上唤醒和调动了人们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提高,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效率优先的原则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能够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起到广泛的示范作用,刺激人们率先致富,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2.效率优先的弊端

(1)效率优先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社会不公平问题,造成许多矛盾紧张与社会不和谐现象,影响劳动者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收入差距两极分化,获得更多收入的人很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而权力的不公平又能成为收入和财富进一步扩大的源泉。这意味着收入差距扩大后,收入和财富的多寡常常不能取决于人们的努力程度。人们付出的努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当这种情况普遍发生时,效率的降低也就不言而喻了。

(2)效率先引起的社会不公不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使效率增进后继乏力。收入分配不公,会影响低收入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其实,无论经济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收入差距问题尖锐矛盾并不在于差距本身,而在于低收入者所能达到的低生活标准。如果低收入者的温饱问题岌岌可危,这部分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便十分有限,这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口的平均素质。

(3)效率优先引起的社会不公降低民众的投资预期。

,收入越不平均,低收入阶层的寻租活动就越多,威胁产权的人也就越多。产权受到威胁后,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大挫,投资减少了,经济增长自然要受到破坏。

第二,过高的收入差距会造成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影响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计划,终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第三,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社会中由于低收入者较多,因而主张采取高税收的人就越多。税率一旦上升,投资和经济增长就要大受影响。

(4)效率优先导致的社会不公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产生经济过剩,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公通过市场规模来影响经济增长。早在古典经济学时代,西斯蒙第就指出了收入分配通过总需求来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因为富人的大部分收入是用于储蓄,而穷人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因此收入分配过于向高收入阶层倾斜。这就会使整个社会的积累过多,而消费需求不足,终必然导致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生产过剩局面,从而妨碍经济增长的实现。

(三)构建公平与效率和谐的现代价值

公平与效率从根本上说是有机统一和互动的关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差别,而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动力。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指出,“公平与否的观念在自然状态下(即原始社会)是无法想象的”。[i]当代社会学家伦斯基也看到:“只有当具有足够的生产力,相互依赖的群体成员都能获得必需品时,才会有剩余产品可供争斗和在权力的基础上进行分配。”[ii]在效率低到还不能提供剩余产品的情况下奢谈公平显然没有意义。

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证。心理学家JS·亚当斯( JS Adams, 1965)曾经指出,公平是一种激励机制,当个人感觉受到公平待遇时,就会努力工作;否则,他便愤怒不平,并因而产生生产的低效率。此时,还可能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损害经济效率。[iii]可见,规则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公平的实现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效率,公平涉及资源的丰缺状况和利用程度,市场效率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更趋优化,才能做大“蛋糕”,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公平合理的分配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场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公平的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伦理经济。给那些需要社会救济的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和其他发展的机会,能激发创造力,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率。此外,市场经济的运行受到非人为地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求有公平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充分发挥。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效率,就缺乏发展的动力,该社会必将走向衰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平,不讲正义,不重视公平,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失去控制,该社会也必将出现动荡,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中建设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这是二者的辩证统一。[iv]

“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导向作用于社会,将在如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进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合理,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活充盈着蓬勃生机:其一,作为个体的劳动者,为了增进经济效率,必须打破平庸守常状态,勇于竞争,勤于劳作,善于经营,多做贡献,从而在微观经济运行中产生出一种直接的动力;其二,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广大劳动者在反映其共同利益的先进精神和道德力量的激励下,万众一心,彼此协作,努力提到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形成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公平。

2.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序。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不仅积极强调效率的增进,而且高度重视基础公平,这种战略能够为众多社会成员千差万别的效率追求,提供一个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性。这有助于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没有稳定,就不能实现公平,效率更无从谈起,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高公平就是稳定。

3.有利于完善国家的制度建设,优化利益调整中的政策取向。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既适应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管理体制,又能促使这些制度及体制的巩固和完善。它将能够产生一种感召力,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能过积极影响政府的施政行为,促使政府制定和运用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合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该民族的命运和在中的地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终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人们把视野投向社会,增进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增强法律意识,确立知识的社会价值,逐步提升自身素质。

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优选择。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公平基础、效率中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三、实现公平与效率和谐发展的途径

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比较宽裕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重视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平效率观,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现阶段的优选择。所谓“公平基础,效率中心”是指: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氛围中,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必须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保证,也就是分配必须考虑各种审查要素的经济贡献和稀缺程度,分配差距的大小必须能够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低收入阶层能够摆脱贫困。[v]

实施“公平基础,效率中心”战略,确保公平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消除收入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制度之处。因此无论从政治安定还是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原则而言,都要坚持“公平基础,效率中心”的发展战略。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力量,通过税收与建立社会经济法规,限制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效率。6

(一)实现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平等,消除社会不公平的制度条件

1.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在当代社会主要体现为个人与政府两方面的一致性上:一方面,在经济上,两者之间利用与贡献的一致,即个人对公共福利的利用和贡献应该是一致的,政府从社会成员那里取得收入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应该是一致的7。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两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即个人从社会中取得自由权利与履行社会义务的一致,政府对社会成员的管理与为社会服务一致。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主选举和监督机制,加强法制,尤其是宪法和行政法,宪法和行政法的实质就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2.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型的进程,尽早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特点的新型体制,消除社会不公平的制度条件。

(1)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秩序与规范,克服目前社会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无序状况,从制度和规则上为实现公平提供良好的条件。

(2)改进与完善政企关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压缩政府人员,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改革户籍身份制和制度身份制,取消限制人口迁移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按所有制管辖的制度身份制,打破人口流动壁垒,让人口在地区之间和各行业、各种性质单位之间自由流动,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缓解与控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4)加强法制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

(二)营造公平基础,效率中心氛围,构筑机会公平,培育起点公平环境

即每个公民追求自身利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公正平等地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自我发展的起点和选择机会平等。

1.提高全民素质,大力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使每个人的劳动质量提高,提高生产要素质量。

2.广开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抑制失业率的上升,并通过有关劳动者权益的社会立法,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使用所拥有生产要素的机会和权利。

3.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享有充分流动的自由和同等就业机会,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同时,改变行业内部的所有制性质,增加部门内部竞争,消除行业间收入差距。

4.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经济公平。

运用税收环节,限制高收入者。主要的税收形式是累进所得税制度,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所得税起征点上的累进征收率,对不同程度的高收入者征收税收制度,累进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累进点,随着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差距的变化而变动。

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在规定范围内承担责任的一种,应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有公平的条件和机会参与竞争;培养国民的社保意识,加强社保专业教育;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

(三)调控社会经济公平,将社会主义发展的终目标定为共同富裕

1.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它不同于西方福利制度,它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紧密相连的,是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线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两个重要前提基础上的。

(1)要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努力消除贫困。应当承认,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将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地位,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重要前提就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2)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不仅仅靠福利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通过资本归劳动的剥削而形成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是生产力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因为只要实行公有制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平等,从根本上遏制两极分化的产生避免社会财富被极少数人控制。

2.按劳分配为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公平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格局,但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总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所以,按劳分配也必将在消费品分配中占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实现的按劳分配,必须贯彻市场交换的原则。

按劳分配等其它分配形式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必须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运行轨道中,切实保障劳动者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要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遗产税与赠予税税收制度,财产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各种“附加收入”的原则,对初次分配的个人收入进行结构性调整,保持地区间、行业间、阶层间、单位间的收入基本平衡,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要利用完善的法律系统和行政措施没收非法收入,防止国家收入的流失。

结束语

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倚靠显然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成为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持续奋斗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可以通过建立某种机制以限制不正当竞争,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维护规则公平;同时创造公平的机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相同的竞争规则下可以有平等的机遇与权利,可以获取与其才能、技能、劳动相称的收入。这必定能够延长资源由分散到集中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阶级矛盾,延缓以至消除社会动荡,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或调整或改变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期冀在既定的生产水平上实现收入分配尽可能的公平,在保证一定程度公平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要把握当今形式,针对我国现实特点,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的经验,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从理论、政策、制度等层面,探讨公平与效率和谐发展的机制。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构建公平与效率和谐发展的公平效率观,有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公平是目的,效率是手段,终要达到二者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温馨提示:论文写作中可以借助论文查重系统帮助你修改论文,特别是降低重复率这块非常有效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