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2017-01-12 作者:小编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图联(IFLA)大会上,数字图书馆概念在我国被正式提出。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立项,标志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始。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于1998年10月共同开启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表明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随后,国家图书馆开发完成了“数字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这些发展历程足以表明,我国数字化建设进展迅速,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理论研究大多只流于表面,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对技术标准等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入探讨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只是用数据罗列出各馆现状,缺乏对事实的分析与论证,尤其对多元的服务方式、规范的技术研发标准、信息的存贮与检索方式、知识产权的保护、各馆间的协调合作等实质性问题涉及较少,更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

2、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产权问题成为瓶颈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使数据库的利用日趋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尤其是网络产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所涉及的版权保护问题,使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与法律产生冲突。著作权人和出版商都觉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不过是对出版物的无限制复制,会导致其经济利益严重受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如果获取信息资源的主动权被著作权人和出版商掌控,就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播。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变得容易,可以轻而易举对转换后作品进行复制、下载甚至盗版,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自然更加尖锐。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作品必须取得著作权人授权,但数字图书馆却很难使其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得到每位著作权人的同意,导致二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所以,加紧制定信息资源数字化与著作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目前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解决的问题。

3、图书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在我国,由于没有一个的政府部门对各个地区、各系统以及各图书馆进行全面规划与协调,致使各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国各级政府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投入的总资金已超过40亿元,用于支持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引进万方论文查重、维普、CNKI和国外数据库,以加快自身的数字化步伐。但各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基本只从本馆情况出发,很少与本行业、本地区的其他馆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致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处于重复建设状态,造成人、物、财的巨大浪费,无法做到整合共享。

4、馆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目前,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馆员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一直以来,图书馆的地位和待遇较低,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致使无法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馆员,或者引进了也留不住;而且现有的馆员队伍普遍意识落后,大多本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掌握不多;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不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对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则知之更少。由于资金问题,不少图书馆又无力对馆员的业务能力进行系统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导致目前的馆员队伍很难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运用等能力的要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