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19-02-14 作者:小编

摘要:该文阐述了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论证了文化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关键词:文化;语言;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1]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习一种外语要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1.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为学习外语的终目的在于交际,要交际,就须具备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具体地说,语言能力指掌握所学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听、说、读、写。但是要想在运用所学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做到把握住语言,使用得体、恰当,就必须熟悉并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2]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二是日常交际方面,如问候、致谢、称呼、道别、建议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3]把“天壤之别(as different as night and day)”译成“as different as heaven and earth”;把“力大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译成“as strong as a cow ”;把“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把“a straw in the wind”译成“风中的稻草”等等。又如“He is an apple of his mother’ s eye .”其真实含义是“他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可见,不了解文化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

2.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日常谈话
2.1.1各种称呼
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如:孩子对长辈或亲朋好友直呼其名或昵称,是得体、亲切的表现;一般称呼人,可在其姓(名)前加Mr.、Mrs.或Miss。如:Mr.Green,Mrs.Black,Miss Mary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 、经理”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不能说“teacher li”,“engineer Mao”等。
2.1.2打招呼
中国人常以“你到哪去?”或“吃了吗?”来问候、打招呼,但在英语国家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had lunch?”来问候,对方会感到莫名其妙。前句会使他以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事而引起不快;听了第二句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于是他会停步,期待你约他吃饭的时间和地点。英语国家,朋友之间通常用“Hello!”,“How are you ?”等进行简单的问候。有时也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陌生人次见面通常说“How do you do ?”或“Nice to meet you!”。
2.1.3寒暄
中国人初次见面对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 s fine,isn’ t it?”或 “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2.1.4赞扬与祝贺
当英语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因为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传统美德,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男士的妻子:“Your wife looks beautiful today.(你妻子今天很漂亮。)”这位男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弄得外国人莫名奇妙。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和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通常是:“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
2.2比喻用语
2.2.1借用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英语中dog(狗)含有褒义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 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赖皮狗”、“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petrel(海燕,尤指暴风雨中的)在英语中有“预示灾难、纠纷、暴力行动即将出现的人或幸灾乐祸的人”之意(《朗文现代英语词典》1976),而在汉语中却是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榜样。
2.2.2在使用比喻或象征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不同的颜色词。如在汉语中red(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而在英语中,red搭配的词多为贬义,如in the red(亏损),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waving a red flag(做惹别人生气的事)。此外,“红”在汉语中还具有“正义”,“革命”的含义,但在英语中却根本没有。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中,新娘戴红花,着红装,希望婚后的生活红红火火;而西方的传统新娘装是洁白的婚纱,白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圣洁、高雅。绿色在汉语中有青春活力、欣欣向荣之意;英语中的green常指没有经验的或不健康的。green hand指没有经验的人,green-eyed monster被译为嫉妒,因病痛而脸色不好被译为 green with illness。蓝色使中国人联想到天空和海洋,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但在英语中表示不快、 忧郁。汉语中称色情书刊为黄色书刊;而英语中用blu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汉语中灰色有衰老、沮丧的含义;语文化中grey则代表成熟、高贵、有经验。
2.3了解典故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有这样一句话:This is the Achilles’heel.(这就是那个惟一致命的弱点)(Achilles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位希腊英雄,出生后被母亲倒提着浸在冥河中,因此刀枪不入。然而脚跟被母亲抓住没沾湿,所以成了惟一弱点,后来他在战斗中恰恰因脚跟受伤而死。)如果不了解这句话的来源,就很难将它翻译准确。

3.文化教育的方法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4]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3.1教师要熟悉教材中的语言文化知识及文化特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典型文化背景知识。
3.2英语教师要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和教授能力。既不能死抱着本民族文化不放,也不能只注重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讲解。
3.3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洞察力
在课堂上,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去注意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揭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涵义。组织小范围的讨论,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3.4课堂外,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化及跨文化类书籍[5]
让他们了解对方文化中包括: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时空观、审美观及价值观等问题,以帮助理解差异。例如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语人通常在茶(多为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而不要望文生义地译成“red tea”。
后,也可以利用英语晚会、讲座、演讲、讨论、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的潜移默化,从深层次挖掘其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多看或多听一些与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史、哲、社方面的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听说等构建背景知识图式,从而为阅读理解和交际服务。
可见,语言和文化确实密不可分,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既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还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P147-148.
[2]张占一.提高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中国与文化》P427.
[3]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1988.
[5]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

李爽:(1979—)女,河北省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
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梁雅军:(1979—)女,河北省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
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 2007年4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