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中的体会与思考

2018-11-17 作者:小编

摘要 论述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帮助和便利,以及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提出看法。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建议

近年来,不少知名教授、学者身陷抄袭门事件,一方面败坏了学术风气,另一方面也害了学者自己。有些学者为此身败名裂,实在令人痛心。其实作为将这些文章发表出来的编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编辑或审稿专家的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每一篇文献都涉猎到,而现在“高明”的抄袭不是逐字逐句的抄袭,而是一种搅拌式或解构性的抄袭,这给编辑界定抄袭带来了困难。许多期刊社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加大编辑业务培训的同时,相继使用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来防止或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AMLC是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研制的。该系统支持从词、句子到段落的数字指纹定义,并可对图、表等特殊检测对象进行基于标题、上下文、图表内容等相似性检测处理;支持文献改写、多篇文献组合等各种文献变形检测。它能将提交的文件与中国知识总库比对,并创建一个完整的文献复制报告。报告中不仅包括检测文献总的文字复制比例、重合字数,还详细列出了每一段雷同文字的详细出处,并准确指出每一段文字的具体位置。为编辑部筛选稿件提供了依据,也为防止抄袭、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于2009年5月开始使用AMLC,每篇投稿在人力审核前都先用AMLC筛选一遍。用此系统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稿件:(1)抄袭与剽窃。有的作者缺乏基本学术道德素养,也低估了编辑部的实力,竟将他人已发表的文章只改了姓名和单位后,就投来了。从使用AMLC以来,共发现了17篇此类稿件。还有的作者不是全文抄袭,而是篡改自己或他人已发表的一篇或多篇文章,经整合后形成“文章”投稿到编辑部。(2)一稿多投。有的稿件已在其他杂志公开发表,作者又一字不改或只改动了少部分内容投到本刊。如有1篇有关问卷编制的文章,检测后显示文字复制比68%。全文对比发现,该作者同一文章已于半年前发表在另一期刊上了。通过两年来对AMLC 的使用,发现AMLC的确能帮助编辑快速获得文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也加快了审稿流程,使编辑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稿件的编校上,从而提高了刊物的质量,为“精品期刊”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AMLC提供的信息,能及时将学术不端的稿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净化了学术空气。
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AMLC系统存在一些问题:(1)语言上的限制。只录入了中文,如果是舶来品,就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了。有1篇文章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用AMLC筛选后没有发现问题,就进入了外审流程。有一位专家恰巧读过该英文文献,就提出了这一问题。编辑部将该文与英文比照后发现,该文为翻译品。这应属于“跨国抄袭”了。(2)时间上的滞后。如果作者同时一稿两投,或被抄袭的文章是刚刚发表的,还没有被此系统收录,则不能被检测到。有的作者就是打这个时间差,逃过AMLC的检查。(3)数据库的有限性。AMLC并没有收录全部的中文数据库,只能检测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知网版)、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知网版)收录的文章,而这些数据库以外的文献或网络文献,则不能被检测到。有一篇文章就是“网络抄袭”,用AMLC没有发现问题,但用Google检索后发现,原来是抄袭他人博客中发表的文章。(4)智力性因素的限制。检测所显示的文字复制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是否属于抄袭须由编辑或专家审查后判定。如有一篇文章,检测后显示文字复制比为40%,但全文对比后发现,两篇文章只在所用工具及引文上重复,而研究方法及结果是不同的。这不能算是抄袭。还有一篇文章,文字复制比为30%,对比发现,这是同一作者的系列文章,是用同一样本进行的不同方面的研究,所重复内容为对象和方法部分,而主要结果并不相同。这也不能算一稿两投。也有的文章,虽然文字复制比低于30%,但对比后却发现其主要结果是抄袭的,这就属于抄袭行为了。(5)对数据检测的不足。目前,AMLC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还不能检测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行为。有一篇文章,检测后发现文字复制比仅为15%,为了谨慎起见,使用CNKI检索,结果发现:此文的结果部分有3个大表,与已发表的文章一致。原来主要结果是抄袭的。
如此看来, AMLC有利有弊。再先进的软件都代替不了人的劳动。所以界定是否是学术不端不能依赖AMLC,主要应依靠编辑及审稿专家的力量,要靠专业知识及对文献的阅读量来判断。各期刊社在使用的时候要慎重,判断是否抄袭,要先找到抄袭的事实,编辑拿不准的,要多请教几个专家;还要注意区分抄袭与借鉴,既不要使“学术不端”的文章蒙混过关,也不要因作者的引用不当而放过一篇好的论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期刊社的编辑要提高自身素养,从而具备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这取决于编辑平时的积累。编辑应广泛涉猎相关领域期刊,加强与国内外和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及时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既要有很高的编辑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获得更容易了,但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则变得更难了。就像诗人 T.S. Eliot所说“信息迷失在数据中,知识迷失在信息中”。在信息社会中,作为科技文献“守门人”的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使“不端”的稿件无处藏身。
AMLC系统在防止学术不端、净化学术空气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结合我们在使用该软件中的体会,建议还应该进行以下改进:(1)增加英文文献的收录;(2)尽可能保证更新速度;(3)尽可能地多收录一些论文数据库;(4)进一步研发对图表、公式、数据抄袭和篡改等行为检测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金振蓉.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研制成功将用于论文审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7355.html.
[2] http://check.cnki.net/Article/about/2009/03/17.html
[3] 应霞.浅谈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9,21(12):180–182.
[4] 李新根,徐用吉. 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科技与出版,2010(8):64–66.
[5] 程郁缀,刘曙光.防止学术不端和期刊的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5):635–638.
[6] 超图通讯. GIS,让更精.http://www.supermap.com.cn/magazine/200706/main/JD/index.htm

作者:靖华
来源:科技与出版 2011年7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