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

2018-11-16 作者:小编

[摘 要]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污染学术环境,阻碍了研究生学术创新,损害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本文从社会风气、学术评价体系、监督处罚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探讨了有效遏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不端行为 原因 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关键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1]。研究生作为现有科研队伍的生力军和未来科学研究的后备军,必将成为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而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呈越演越烈之势,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影响科学的纯洁形象和科技界的崇高社会信誉,从根本上危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学术道德的行为。各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不经相同,美国起步早。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研究院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抄袭(FFP)(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三种行为。2009年3月19日,中国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规定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2]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侵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功利主义趁机蔓延、泛滥。如今功利主义渗透至学术领域,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与论文发表数量、杂志等级指标相挂钩,可以说论文发表数量代表个人科研学术能力。研究生层面现象尤为突出,从奖学金评定,攻读博士,毕业,直到就业都与论文发表数量关系密切。片面地追求发文数量,过分强调核心期刊的不良风气,只会加剧学术不端行为。
读博目的功利化,博士教育俨然成为“职业教育”。据《中国青年报》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2%的人认为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43.5%的人认为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3]
2、学术评价体系僵化
现行学术评价体系,20世纪90年代由学术界引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建立的SCI、SSCI、AHCI三大科学引文索引系统国内的过程,是对西方标准的生硬嫁接,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标准先行、削足适履、移花接木,自然不符合中国国情。
以量化为标准的学术评价体系,视一个个研究成果为具体数字,表面上看,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合理甚至公平的学术评价机制;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把复杂的智力劳动简化为单一的机器生产,抹杀了个人创造潜能的多样性。
3、监督、处罚机制缺位
2007年科学技术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基本还没有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看问题,处罚方式只限于行政处分,列有:(1)警告;(2)通报批评;(3)责令其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定期审查;(4)禁止其一定期限内参与项目承担单位承担或组织的科研活动;(5)记过;(6)降职;(7)解职;(8)解聘、辞退或开除等。由于缺乏明晰的处理标准,未具体到某种不端行为对应的处罚方式,更兼还有四种从轻处罚的宽限:(1)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的;(2)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3)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科研不端行为不良影响的;(4)其他应从轻处罚的情形。这就使科研单位出于单位利益或私情可以方便地为当事人开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违规者理应承受的行政和法律惩罚得不到落实。
4、导师教育引导不力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和人生事业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研究生教育的主导力量,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责任人。但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数量与研究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衡。根据调查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4]眼下,研究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样的称呼从侧面证明了师生关系已俨然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则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导师忙于赚钱,忙于争取课题经费和职称,自然也就无暇指导学生,教育质量下降也就不足为怪。
三、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分析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宣传。(1)学校都应制订研究生学术诚信条例。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条例还规定了论文引用文献资源时所应遵循的规范,并举例说明;(2)印制学生学术诚信条例于新生手册中,在报到之际发给每一位研究生新生;(3)学术道德课程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课。(4)开展“学术诚信周”的活动,让每位研究生新生在签署保证书。
2、改革学术评价体系。(1)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职务评聘和岗位业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体系,以论文质量评价科研水平高低,争取形成有利于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并防止学术浮躁、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2)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3、完善学术监督及惩罚机制。(1)加大法律惩处力度。由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会败坏学术研究领域的风气,还有可能以虚假课题或项目等形式骗取国家专项支持资金,甚至有可能因虚假成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应在我国刑法中设立独立的“学术欺诈罪”或类似罪名,规定以造假、剽窃等形式进行学术研究,产生足以损害他人、社会利益的严重后果时,应承担相应刑事责任;(2)建立学术违规舆论监督联动机制。在有关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上定期公布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3)建立学风问题实名举报制度。凡举报属实的,酌情给予奖励;(4)建立公示制度。在有关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申报材料、评审标准、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5)建立申诉和听证制度。由评委会接受申报者的质证,让落选者享有知情权,以减少甚至避免学术评审中的不正之风。
4、强化导师育人作用。(1)导师应做出表率,模范遵守学术规范;(2)导师应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选题、中期检查、答辩的开展等诸多学术方面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导师须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的指导和审查,严格把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6).http://www.gov.cn.
[2]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EB/OL].2009(3).http://www.gov.cn.
[3]新华网.我国成大博士学位授予国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EB/OL].2009(7).http://news.xinhuanet.com.
[4]周光礼.《中国博士质量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作者:张莉元
来源:科学与财富 2011年10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