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

2018-11-16 作者:小编

摘 要:当下,我国学术不端行为不断滋长,其成因复杂,危害严重,需要各部门联合进行治理。作为控制学术不端行为重要一环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当有所作为,应明确责任且勇于担当。可以从稿件提交时的检测、检索、沟通,出版前期的准确审稿,出版中期的沟通、再检测、编校和出版后期的监督和处理各环节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控制,净化科研学术环境。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学术期刊 出版机构 学术不端 责任 控制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107-04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Controll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Wu Lin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At present,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grows constantly in our country. The causes are complex, its harm is seriou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rolling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should do something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such activities. We can control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comprehensively and from multi-angles to purify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by detecting, searching, communicating when manuscripts submitted, reviewing accurate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ublishing, communicating, re-detecting, editing in the medium period, and supervising in the last period.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cademic misconduct; obligation; controlling
CLC number: G237.5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107-04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剽窃抄袭、数据造假、重复发表、不实署名、一稿多投、参考文献作伪。学术不端行为在上并不鲜见,但在我国的近年来却异常频繁,涉及各科研机构和各层面的研究人员。据中国知网对已发布的期刊文献的检索,发现大量存在文字重合率超过30%的文章[1]。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论文剽窃等事件更是引起舆论哗然。针对这一现象,各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教育部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和规范,明确了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了学术不端行为,主张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同时,全国50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发表《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尽管如此,不端行为却仍然泛滥。究其“劣根”,其根源复杂也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国学术不端的存在也与我国的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及职称评定机制有一定关系。”[2]多数学者将学术不端的主要根源归因于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学术体制的误导和法律规范的缺位。[3][4][5]
在学术不端行为遭到社会诟病的同时,学术期刊作为呈现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学术评价的主要依据也广受质疑。因此,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学术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社会、教育各部门的联合“作战”,学术期刊自身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如学者朱剑所说:“学术不端行为毕竟要在涉嫌不端的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后才算完成,因此,学术期刊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后关口。”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做好后的“把关人”。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流程是作者向期刊投稿,期刊初步审稿、组织同行审稿、退修稿件、编委或编辑部定稿、编辑对稿件编辑加工、出版发行、读者阅读。本文从期刊出版的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出版中期和出版后期四个环节来探讨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
1 稿件提交时的控制
学术期刊编辑部在收到稿件时的步工作为初审,对稿件的初审是“拦截”学术不端稿件的步,在初审阶段的扎实工作可以将一部分不端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因此非常必要且关键。但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在初审环节还存在片面理解作者文责自负、对引文规范不够重视、“迷信,对知名教授、博士等写作的文章或有基金资助的文章轻松放行”、“ 漠视作者的署名权”等误区[6]。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努力:
1.1 不断提升编辑职业道德和业务修养
要做好学术不端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责任,提升职业道德,敢于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培养独立人格精神和责任感,突破思维定势。在具备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识别真假、认定水平高下、判断是否抄袭、剽窃的锐利的学术眼光”,“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熟悉有关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 较全面地掌握各类问题研讨的进展情况”[7]。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面,不断积累沉淀,做“博”中有“专”的“学者型”编辑,增强学术洞察力。不仅要求编辑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博知识,增强文化积淀,而且要提高信息意识,尽量多了解各学科的前沿和进展,而且要有自己的专长,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帮助编辑配合其他辅助方式练就一双能识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锐利之眼,提高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率。
1.2 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国内外陆续推出了一些检测系统,国外如CrossCheck反剽窃软件,我国国内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武汉大学推出的ROST反剽窃系统等。目前运用广泛的为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进入专家审稿前,运用学术不端系统,能够检测疑似抄袭、多次发表等学术不端的论文,为出版机构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快速掌握被测文献的信息,有效剔除一部分不端行为明显的来稿。但在使用中,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仍存在一些局限,如检测不出从国外文献翻译过来的抄袭论文和刚发表但尚未被系统收录的论文,只能检测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等收录的文章,而这些数据库以外的文献则检测不到。同时,系统检测毕竟没有人脑能够“变通”,有时会出现论文“误判”现象,必须结合编辑的判断。加上一些作者运用“对策”可以逃过不端系统的检测,因此,目前对一些精致的抄袭还是无能为力。因此,有些出版机构对来稿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后觉得没有问题就录用的做法是欠妥当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辅助编辑进行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睛”,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和终手段。
1.3 利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
“网络搜索引擎是一种用于帮助互联网用户查询信息的搜索工具,它以一定的策略在互联网中搜集、发现信息,对信息进行理解、提取、组织和处理, 为用户提供与所需信息相关的网页名称, 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目的。”[8]目前有谷歌、百度等功能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而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都是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其丰富而强大的检索功能不仅可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初审论文的作者、论文题名、关键词、参考文献或者截取部分正文内容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一旦发现疑似文章,及时配合各数据库进行下载、阅读、人工比对相似论文,可以很及时地发现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情况。
1.4 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以减少一稿多投
学术期刊出版从作者投稿到出刊,根据各期刊刊期和稿源情况均需要长短不同的周期,而投稿的学生常常迫于毕业和评奖、找工作等需求;教师迫于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或结题等压力,要求一定时间内见刊。为了增加论文发表几率,一稿多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很多作者甚至直接在投稿的邮箱中复制几十家刊物以增加录用概率。一稿多投在造成学术资源浪费,阻碍了学术的繁荣发展方面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种现象,出版机构多少有些“无奈”,因此对网络和纸质来稿,笔者认为出版机构应尽量主动联系作者进行“有声”联系,而不能仅靠书信或电子邮件回复作者提请其勿一稿多投。这种“无声”的提请对很多“急切”的作者来讲是无关痛痒的。因此,应主动联系和耐心沟通,与作者达成口头协议,请作者在本编辑部审阅稿件过程中暂勿一稿多投,并告知会及时将稿件情况、反馈意见于时间反馈,如果作者不能同意则必须及时退稿。这样的做法对一部分游离于一稿多投边缘的作者有一定的作用,他们愿意“暂时”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等待审稿结果,但对一部分急切又“胆大”的“脚踏多条船”的作者来说又是徒劳的。因此,借鉴海外期刊管理经验,请所有来稿作者提交“稿件专投书”或签署“作者出版书”,实施“版权转让书”,对于一稿多投有较好的警示作用。要求作者投稿时需附单位证明,应注明稿件无一稿多投,无署名争议,不涉及保密内容,资料真实并加盖单位公章,达到作者自律的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一稿多投导致的重复发表问题。
2 审稿时的控制
2.1 完善审稿制度
合理明确的审稿制度能使审稿专家在佳的时间内准确地评审稿件。在评审制度中采用专家双审匿名审稿制即审稿专家和作者在“背对背”的不知道“谁是谁”的情况下进行,能提高审稿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实行专家匿名评审是一些学术名刊普遍采用的稿件评审制度,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哈佛法律评论》等知名期刊,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完善的匿名审稿制度。”[9]双审匿名审稿制度能打消审稿人出于人情因素的顾虑,提高严格度和公正性,从而利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
2.2 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
一般来说,人们把在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10]。小同行通常与稿件作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向。实行小同行审稿是能够较好地进一步把好学术质量包括控制学术不端行为关的做法。“在审稿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往往笼统模糊,‘小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恰当充分,而且审稿速度快。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力争把稿件送给高水平的‘小同行’专家评审,以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论文的时效性。”[11]因此,在审稿专家的选择上,应该是在专业领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略胜一筹“小同行”。同时,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不仅要考虑其学术品格即在审稿中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要了解审稿人是否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时间观念,愿意承担审稿工作,以免影响刊物的正常时效。这样才能在宏观上运用其对该领域学术发展态势的了解准确把握被审论文的创新度和对所论述问题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或退稿理由,给编辑部取舍论文提供有力参考;在微观上审阅论文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一稿多发、抄袭、篡改数据、做伪注等不端行为。因此,选对合适的审稿专家对控制学术不端行为也异常重要。
2.3 完善审稿评价指标
在提供给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书中,大部分期刊提供的评价指标都比较“宏观”,一般为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等等级供审稿专家勾选,然后请审稿专家提出具体意见,给审稿意见发挥的空间较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一部分审稿专家的随意性。为在专家审稿阶段提醒审稿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握,编辑应该在审稿意见书中增加或者另附页特别提醒是否有涉嫌剽窃、数据篡改、做伪注、引用不当等评审指标,从而使审稿专家特别注意把关论文的抄袭、剽窃和低水平重复现象。
2.4 加强编委的监督
学术期刊大多设有编委会。但编委会的职责在大部分期刊中已经流于形式,编委的责任意识严重弱化。很多期刊由于常常难以召集各编委召开稿件评审会议,或嫌召开会议麻烦而渐渐取消或者弱化了这个环节,使有疑似不端行为论文减少了一道“检测关卡”,同时也放大了编辑的权利,给部分存在不端嫌疑的关系稿或人情稿得以突破重重屏障而终“登堂入室”。因此,应加强编辑部与各编委的联系,重塑编委会的职责和作用,同时也应通过相关可行方法增强编委的荣誉感及积极性,坚持定期召开稿件定稿或稿件评审会议,每期出刊后及时将刊物发至编委手中,请其翻阅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发现问题及时与编辑部沟通。
3 出版中期的控制
3.1 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以加快稿件处理速度进而缩短发表周期
“小同行”审稿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专家一般多为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各领域的研究专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较深入的看法,了解前沿的研究情况和创新点,对该领域的论文具有话语权。但同时,正因为他们的学术威望,往往身兼多职而工作繁忙,加上自己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对期刊的审稿很难及时兼顾到,很多学者甚至视期刊审稿工作为“盛情难却”之邀,因此审稿周期过长而使很多作者“实在等不及”而改投他刊,一方面使很多编辑部为同一篇稿件做了“无用功”,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产生了“无奈”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期刊编辑应该多与审稿专家进行交流,或通话、或用短信或电子邮件真诚地进行沟通,使其及时查收待审稿件、了解及时的审稿对于期刊甚至消解学术不端风气的重要性,重视对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并使其客观公正真实表达对论文的看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3.2 对稿件在付印前进行再检测
有一部分“特殊”稿件,无论用不端系统或者是网络搜索引擎或者数据库都无法查出其不端行为,那就是“此”学术出版机构正在受理中的稿件,同时也正在接受“彼”的审稿,或者已经经过审稿等待录用的稿件。这部分稿件的一稿多投或抄袭、剽窃等现象因为无法被检测到而暂时处于“区”,很容易“着陆”。而稿件从受理到出刊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就算审稿及时并通过的稿件,还要等待编委定稿、编辑校对和终审、印刷等程序。因此,在付印前的出版中期,还必须警惕“漏网之鱼”,及时对论文的题目、作者、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进行再检测,一旦发现,及时撤稿,虽然比在审稿初期发现时会产生一定损失和浪费,但比起重复刊发或一稿多投的论文或者抄袭剽窃的论文造成的危害要轻。
3.3 编辑加工中对可疑点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并重视引文的规范化
出版机构在在编辑加工中需要对论文进行详细通读、编辑、校对,因此容易透过一些细节发现问题,碰到“可疑”的地方应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检索或与作者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另外,参考文献的正确标引也是判断学术不端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检查参考文献文中文末是否对应标注,必要时通过数据库核对真实性。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对引而不标、伪造参考文献、不实标引等情况都应严肃处理。
4 出版后期的控制
4.1 充分运用社会监督
“学术成果的检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期刊编辑、专家审阅仅仅是论文发表的入门审查, 重要的是发表后在社会上接受实践检验。”[12]因此应注意收集社会各界对发表论文的反映,随时关注已发表的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如经过调查研究表明确实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则应及时通知作者并作相应处理。同时,可以借鉴“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模式用新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社会监督。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网站,因此可以将预出版的论文及时上传到自己期刊的网站,同时也可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同步上线,请全社会的研究者来监督发现预出版论文是否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免去了传统出刊后再处理的复杂性。
4.2 把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
学术出版机构对发现或举报的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根据严重程度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和处理,而不能姑息纵容,隐瞒不报。但在处理中要注意把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例如,有的学术出版机构专门开辟曝光专栏,请期刊主办单位向作者工作单位发文请校方对该行为进行查实和处理,在本刊及相关媒体、数据库上刊登宣布撤销该论文的通告,向作者本人致函提出书面批评或在期刊和网页上通报其学术不端行为且一定时期内不接收再投稿等。
5 结语
学术不端行为在阻碍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加强作者道德自律,健全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制度,必要的社会监督和相关法律固然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措施。但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也应积极做好“守门人”,自觉承担起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着力从学术期刊出版的四个环节,加强编辑从业人员自身建设,提高“识别度”,利用检测工具,与同行审稿相配合,加强内部审核,结合社会监督,规范程序,推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提高期刊质量,创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如华.从初审环节防范学术不端论文[EB/OL].[2011
-10-12].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0912/t2
0091211_5230839.htm.
[2]张宏等.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55-57.
[3]孙瑞灼.对学术不端“零容忍”需要制度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9,(28):86.
[4]李靖波,厉亚.学术不端:内涵、类别、根源与治理[J].科技与出版,2011,(8):80-82.
[5]朱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J].苏州大学学报,2011,(2):7-13.
[6]庞海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的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2011,(2):13-14.
[7]孙昕光.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报编辑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139-142.
[8]张仪清.搜索引擎——网络信息检索的好帮手[J].农业网络信息,2008,(8):77-79.
[9]肇英杰.学术期刊稿件评审机制及编辑学者化探讨[J].图书与情报,2009,(5):141-144.
[10]李新根.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及对策[J]. 出版广角, 2009,(8):64-65.
[11]赵丽莹等.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7,19(1):77.
[12]谢燕等.从防范学术不端论文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4):60-62.

作者简介:吴林娟(1980-),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期刊出版。 来源:图书与情报 2011年6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