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分析

2018-11-14 作者:小编

摘 要: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近年来,这种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从知名专家到普通科研工作者,都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学术不端的把关者,该阻止或是减少伪造、篡改和抄袭的文章。本文综述学术不端行为的目前状况、泛滥原因和治理措施,以净化学术环境,以还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中国知网查重官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中国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学术不端;目前状况;泛滥原因;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111-02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学术不端问题一直都存在。近年来,这种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从知名专家到普通科研工作者,都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学术不端的把关者,该阻止或是减少伪造、篡改和抄袭的文章,净化学术环境,以还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将广大作者、读者引入正确的方向,提高科学论文的学术地位。现将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综述如下。
一、我国现状
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几所有名大学的科研丑闻使得科研不端行为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从1974 年到1981年,在美国共揭露出12起科研不端行为的丑闻[1]。曾经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宣称是上首先培育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和用患者体细胞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人,在2005年被揭发为学术造假。中国学术不端行为从有名的大学到地方的民办学校,从地位崇高的院士到尚在未毕业的大学生,有海外留学归来者,有国内努力成才者,各类研究生,涵盖生物数理化人文历史等各个学科。从个人来看也许没有黄禹锡那么突出,但范围之广,牵涉之大,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芯片造假、抄袭的博士论文到80%复制比例的出书多说明目前学术不端行为的广泛性和频发性[2]。近年来,由于媒体的不断关注,学术不端事件频频曝光,但是被曝光的毕竟是少数。很多不知名的“学者”即使有学术不端的行为,也不会受到媒体关注,更不会被曝光了。
二、泛滥原因
1.研究人员压力。目前,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这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和“不规矩行为”的诱因。而且,由于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申请课题、课题结题等等都会要求相关人员发表1篇或是多篇文章。还有中华、核心或是SCI等的附加要求,如果达不到那些要求,以上的目的就别想实现。有感而发或是有新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需要表达,研究者们会很主动的去找相应的刊物投稿,而且会有很强的责任心,以保证稿件的质量。但是,如果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原本就没有研究成果或是心得体会,硬是要在指定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被逼无奈的研究人员就会丧失理智,伪造、篡改或抄袭他人的文章,而造成恶劣影响。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过重,各类考试应接不暇。在此类的压力下,要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能不“搀水”吗?造成大学生毕业论文诚信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3]。
2.计算机和网络。多年前,研究人员要想更快了解所在领域的前沿和动态必须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是杂志来看。引用文章也需要一笔一划的书写在纸上。当今,计算机随处可见,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上网浏览已成为大多数学者参看专业性杂志的主要途径。各种全文的PDF格式随处可见。这就给一些有学术不端想法的人很好的可乘之机。电子全文获得容易,剪切粘贴非常方便,学术造假也就更加容易了。
3.检索功能加强。现在,大多数编辑部都会对初投的稿件进行筛查。登录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资讯等大型数据库进行查询和检索。如检索关键词,查找出他人已发表的相关成果,通过对比正文来核实该文是否存在抄袭。还可通过检索参考文献,核实稿件是否引用正确,是否存在引而不注、抄袭等[4]。近期,清华同方(中国知网)又研发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具有快速辨别能力,能提供哪怕只有十来个字的句子抄袭、段落抄袭的对比结果,还可用抄袭百分比量化抄袭程度[5]。这就使得抄袭的稿件无处可藏。原来改改题目或是每篇文章抄袭一两段,再攒成一篇文章的,如果是编辑利用关键词手动检索很难发现,但是很容易被这个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抓到。也就是说,原来手动检索学术不端行为不一定是比现在少,只是手段落后,有这种现象也没办法发现。这也是导致目前学术不端行为增加的原因。
4.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不少对单位和个人的评定考核制度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果评定规则中对发表论文数量有着定量而且超出现实的要求,自然就会促使部分意志薄弱的人选择了投机取巧[6]。科学奖励系统也有失范之处,尚未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仅仅依照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定义科学荣誉的大小。评价体系僵化,对学者的要求不切实际,迫使许多人只能弄虚作假或劳而无功[7]。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科研工作者与市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科研的管理制度、学术成果的审核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8]。这些制度的制定,不是看这个人真正的学术贡献,而是看他们上报的学术论文或出版书籍的数字,这些评选其实是数字的评选,只要数字越大,就越有机会被选中。科学研究是需要有学习、思考、调查、实践论证等大量的时间的,在短时间内要想有显著的效果不是很容易的[9]。
三、对策分析
1.加强道德教育。从小我们就学习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句话说来容易,但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真正做到这四点是很不容易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原因究在于科研工作者本身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缺失, 因此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教育, 切实提高其学术道德水平,是势在必行的[10]。学术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了解学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更需要培养刻苦踏实、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11]。加强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宣传力度,要求科研人员从自身做起,坚决反对浮躁,抵制学术造假。此举对净化高校学术风气、荡涤学术氛围、提高学者学术道德、加强学者自律有重要意义[12]。
2.健全评价体系。不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很大诱因,为了获得更多的已发表的文章,科研人员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达到目的。健全的评价体系既能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又能客观反映学者科研能力和水平。强调学术研究的厚积薄发。反对急于求成,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考核期,量化考核不应过于频繁。目前已经有许多单位正在改进考核评价标准,尝试和探索相对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标准,针对不同领域学术工作性质、成果产出的速率等建立分层次、分领域的评价体系,力求从更深层次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力,使科研人员将其精力集中在原创层面的研发工作而非完成论文指标[6]。一味地追求核心、中华或是SCI没有意义,因为那些只是某些期刊的集合,是数据库根据他的不同需求而收录不同类型的期刊,没有代表性。科研人员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在领域以及所撰写稿件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评价体系中不应该有期刊所属数据库的限定。
3.增加打击力度。这就要求社会各界都行动起来,给学术不端行为的制造者以有力的打击。期刊编辑是重要的把关者,要把住学术不端的后一道关。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检索。作为期刊编辑,熟练地应用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可有效地遏制学术不端论文的发表[13]。但是,有的学术不端现象被编辑部发现后通知作者单位,单位也不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为治理学术不端提供了一个范本。但其不具备行政权力来实施处罚。因此各高校当务之急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和机制,为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如发现某学者有“一稿多投”行为,经专家确认后,再与当事人当面核实无异议者,直接将其年终考核评定为差,3年内取消课题申报资格,并与晋职晋级挂钩。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使“不法者”不敢越雷池。是有些作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这时编辑部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本学报对刊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和惩戒措施[14]。各种科研单位都要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惩处行为的性、科学性。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要设立执行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15]。我国应该设立国家学术不端惩戒委员会、科研资金资助机构学术不端惩戒委员会、学术单位学术不端惩戒委员会等为一体的学术不端惩戒组织体系。学术单位学术不端惩戒委员会、学术资金资助机构学术不端惩戒委员会作为学术不端惩戒初审机构,国家学术不端惩戒委员会作为学术不端惩戒复审机构[16]。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改进学术环境,扼制研究不端行为——以美国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2] 刘秩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3] 王定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4] 王健.学术期刊编辑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5] 化柏林.抄袭检测系统将给中国学术界带来的变化[J].科技导报, 2009(12).
[6] 梁瑞贤.对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频发现象的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9(3).
[7] 蒋寅.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9).
[8] 刘冰,卢冬娅,游苏宁.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原因与系统控制[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8(5).
[9] 杨华丽.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 郭建宏.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
[11] 卢黎歌.试论从源头杜绝研究生中的学术不端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
[12] 张红军,黄健,杨勇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措施[J].重庆医学,2009(12).
[13] 张宏,程建霞,王小唯,等.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1).
[14] 黄小妹.高校学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建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5).
[15] 教育部: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 董兴佩.学术不端行为惩戒立法论纲[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作者:魏杰 王琳
来源:今传媒 2012年2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