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领域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8-10-12 作者:小编

摘 要: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一个性的问题,其在科技期刊工作中集中表现在科技论文撰写和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不端行为。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表、科学精神传播的重要平台,应从稿件义不容辞的承担起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守门员和把关人。把握好稿件处理的每个环节,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层层防线。本文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正确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三方面进行了探讨。PaperisOk论文查重网提供知网查重免费入口服务,所有论文查重系统均来之官网检测,查重报告均支持验证真伪!不论您学习哪个专业,写作什么类型的论文,只要您有文本相似度检测的需求,知网查重检测系统总有一个版本适合您。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界定;应对;防范;遏制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058-02

近年来,科技期刊工作中的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在学术界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问题已引起了全范围的关注。

一项系统评价(筛选了3 207篇文章)和Meta分析(18项研究)结果显示,约2%的研究者承认自己至少有过伪造或篡改研究的行为,高达33%承认有过诸如抄袭、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1]。张月红等通过CrossCheck对国内外2 233篇投稿论文进行对比查对,发现不合理引用和抄袭(相似度超过30%)的文章约占31%(692篇)[2]。

这些被报道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学术不端行为未被发现或被报道[3]。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表、科学精神传播的重要平台,对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防线,也是科技期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目前,在范围内,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4]。国内有研究指出,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按照性质或手段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署名不实、存在利益冲突或伦理问题等[5]。Nylenna等认为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或标准,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也应该是进阶的、连续的[6]。

他们绘制了从错误到不端行为再到欺诈,从有意到无意,从不易被发现到容易被发觉的21种行为不端梯度图,依次是观察错误、分析错误、记录不全、方法不详、重复或拆分发表、人为或事后修订实验设计、忽视他人先前的工作、隐瞒或删除数据、未申明利益冲突、无功受禄作者、不公正评审/误证、间谍/泄密、滥用公共基金、欺凌/裙带关系、忽略他人使用瑕疵数据、阻止欺诈指控、无知情同意、剽窃、篡改、伪造和非法人体实验[6,7]。

二、正确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某些学术不端行为如果被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纳入,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进一步扩大,引起更多的问题。因此,编辑在发现疑似学术不端行为,应采取及时、恰当的调查过程,当确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时,应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刊登更正、编辑关注等,甚至撤稿,尽可能减少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造成的不良影响[8,9]。

论文出版后撤稿不但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期刊、相关作者和作者单位的声誉。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计算机科学家Cyril Labbé发现,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Springer)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有120多篇由计算机生成的毫无意义的论文,Springer和IEEE将其从订阅服务中撤销[10]。

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成立于1997年,旨在应对全球范围内违反科学研究及出版规则的学术伦理问题,其目标是探讨和寻找处理这些问题的实用方法和良好对策,COPE已制订了诸如期刊编辑行为准则和佳实践指南、文章撤稿指南、研究机构和期刊合作解决研究诚信事件指南以及处理常见问题的书信样本等多个指示性文件,可在其网站http://www.publicationethics.org查看,其内容基本涵盖各类出版伦理问题,如怀疑尚未发表或已经发表的稿件存在剽窃或存在虚假数据分别应该如何解决等。编辑等相关人员可参照这些指南及时、恰当地处理此类出版伦理问题。

三、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一)制定合理、规范的工作文件标准或范本
各期刊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合理、规范的期刊工作流程[11]。制定投稿须知/稿约、介绍信/投稿申明和版权转让协议等工作文件的标准版本。首先,投稿须知/稿约中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明确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须承担的道德责任、义务,并说明本期刊处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过程[5,12]。其次,针对不同内容、类别的稿件,可要求作者遵循、国内相关的规范指南。以《中国全科医学为例》,其在稿约的论文撰写指南中,明确要求不同类别稿件应遵循相应的指南,并利用指南指导完成论文的构架。包括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Equator Network(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声明、MOOSE(Reporting Checklist for Authors,Editors,and Reviewers of Meta- 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声明、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声明、STREGA(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Genetic Associations)声明、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声明、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声明、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l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the PRISMA Statement)声明,并向作者提供了每个指南可供查询的网址[13]。另外,介绍信/投稿声明应要求所有作者声明对所投稿件内容、署名等无异议,不存在抄袭、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不端行为,并加盖作者单位公章。

(二)建立和遵循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期刊都秉承了相对严格的评审制度,但依然不乏依靠人情、疏通关系、缴纳金钱就可以发表论文的现象。这也造成更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得以发表。
因此,期刊编辑部需建立和遵循更为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把握好稿件处理的每个环节,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层层防线。首先,初审阶段要确保来稿的介绍信/投稿申明等材料齐全,且真实有效。在稿件内容上要求作者严格注明资料来源、研究目的、设计环境、试验制剂名称等信息。稿件通过初审后,编辑在送外审时需要对初审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如经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的发表情况,对重复较多、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等学术不端行为时,要把相关文献下载下来一并发给外审专家。并不断更新外审专家库,及时纳入处在科研线、了解学科新进展和动态的相关专家。

(三)合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合理利用各种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提高对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效率,使其成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工具。编辑在稿件的初审、定稿和发送排版前都应该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对稿件进行审查。但因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也存在弊端,如错标、漏标等情况,编辑也不能按照系统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需要把相关文献都下载下来,结合检测结果对全文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特别是对稿件的图、表以及关键指标数据等主体结果的审查。

当然,要有效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守门员和把关人的角色外,还应加强对作者的学术道德教育,并从国家层面构建科研诚信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的监督作用等。

参考文献:
[1]Fanelli D. How many scientists fabricate and falsify researc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urvey data[J]. PLoS One, 2009;4:e5738.
[2]Zhang Y. 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J]. Nature, 2010,467(7312):153.
[3]Titus SL, Wells JA, Rhoades LJ. Repairing research integrity. Nature. 2008;453:980-982.
[4]Yahyavi ST. Facing to "duplicate submission" as a scientific misconduct[J]. Iran J Psychiatry Behav Sci, 2014, Spring;8(1):72.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2010.
[6]Nylenna M, Simonsen S. Scientific misconduct: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on. Lancet. 2006;367:1882-1883.
[7]Marcovitch H, Barbour V, Borrell C, et al.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than a financial issue. Report from Esteve Foundation Discussion Group, April 2009[J]. Croat Med J, 2010,51(1):7-15.
[8]Stern AM, Casadevall A, Steen RG, et al. Financial costs and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resulting in retracted publications[J]. Elife, 2014, 3:e02956. doi: 10.7554/eLife.02956.
[9]Katavi? V. Retractions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J]. Biochem Med (Zagreb), 2014,24(2):217-222. doi: 10.11613/BM.2014.024. Epub 2014 Jun 15.
[10]Richard Van Noorden. Publishers withdraw more than 120 gibberish papers. Nature, 24 February 2014.http://www.nature. com/news/publishers-withdraw-more-than-120-gibberish-papers-1.14763.
[11]Wada M. Scientific misconduct: Research integrity guidelines in Japan[J]. Nature, 2014,514(7520):35. doi: 10.1038/514035a.
[12]李殷,钱俊龙.刍议防范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中编辑的作为——增强编辑主管能动性,实行工作规范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6).
[13]《中国全科医学》稿约[EB/OL].http://www.chinagp.net/news/?703.html.

作者:陈丽洁 闫娟

来源:今传媒 2015年3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