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万方论文查重样例

2018-01-28 作者:小编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万方论文查重样例,随着浙江省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试点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也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高职自考衔接”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一种形式表现为对中高职自考衔接认识不足,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比普通高中学生底子薄,学习习惯差。参加中高职自考衔接学习在四年内获得自考专科文凭,虽然缩短了取得专科文凭的时间,但是也给学生加重了学习负担和家庭经济压力。到时,中职课程没学好,高职文凭也没取得,劳而无功。因此,部分中高职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另一种形式表现为“以高代中”,简单地认为中高职自考衔接是简单的“中职+高职”教育形式,在学生入学开始,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放弃中职教育大纲中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直接按照高职自考教育大纲组织教学,拔苗助长,导致学生囫囵呑枣,不知所云。常见情形是教师只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简单衔接”,把中高职自考衔接等同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穿插高职教育,而不是在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按职业能力和学制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省则省,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衔接不充分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标准的前提条件。当前,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缺乏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相同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高职自考教育的培养目标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层次的衔接。中职教育往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原因是中高职自考衔接没能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整合。在课程设置的衔接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沟通上出现偏差,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上存在了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化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不能有效整合,甚至有的专业技能课出现中、高职倒挂现象等等。尤其是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方面,只以高职自考教育大纲要求为依据,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业考试合格率,删减表面上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三)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以培养各类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要旨,突出应用性、操作性、职业性、区域性等特色。但是从浙江省10所试点高校来看,大部分试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趋同现象严重,片面扩张生源数量。表现为不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要素,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取得毕业文凭,只以自学考试教学大纲中全国统考课程越少越好的标准来确定专业设置,从而造成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开设的专业主要以文、经、管为主,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对较少的局面。

(四)中高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中职和高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体系,两者的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因此,从本质上,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合了两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统一体。只有相同或相似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才能实现全面的衔接沟通。中高职自考衔接带来的中高职教师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相互不了解对方所处层次的课程体系[4](P235);二是中职和高职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不同,导致了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同;三是高职教师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素养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教学辅导、答疑、委托命题等教学环节中脱离实际;四是对于同一门课程往往部分内容是相近相似的,但中、高职的教育必定有区别,中职教师势必会对高职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等等。

(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一是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自学机构等三个单位的参与,无论是教学过程管理还是考试报名与学生的学籍管理都会变得很复杂,这就要求各单位能密切配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要求。二是由于中、高职双方教师习惯了各自的教学方式,对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办学模式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中高职双方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中职学校[5](P49-55),质量管理停留在终端检验,缺乏必要的实时监控,使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办学质量难于保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