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主体作用的分析框架–知网论文查重样例

2017-12-21 作者:小编

贫困人口主体作用的分析框架--知网论文查重样例,从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过程可以看出,从传统发展理论之经济溢出视角到多元发展理论之干预视角,再到后发展理论之赋权参与视角,反贫困研究从强调市场、政府、社会等外部主体的干预,发展到逐渐关注贫困人口主体作用的发挥。

从贫困人口主体性的面向出发,经济溢出视角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自然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普惠,湮没了贫困人口为改善自身社会经济地位所作出的努力;干预视角虽然认识到贫困人口的“在场”对于反贫实践的重要性,但贫困人口的在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在场,即贫困人口的在场是为了接受国家对他们的改造与引导,国家被视为反贫困的主要行动者;赋权参与视角虽然认识到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有利于贫困地区“造血”机能的发挥,但是贫困人口在贫困治理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或扮演何种角色,仍是不清晰的。

贫困人口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指贫困人口能够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心态参与反贫困实践,不仅要行使个人应享有的权利,还要自觉承担反贫困的义务与责任¨5|。这就意味着贫困人口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排斥市场、政府、社会等外部干预力量,相反需要整合市场、国家和社会三者来提供资源,进而使得贫困人口摆脱发展话语权上的弱势地位及发展过程中主导权丧失的困境。如何将市场、政府、社会等外部干预性力量转化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关系到贫困人口在反贫实践中主体性地位确立的根本性问题。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将集体的自我赋权视作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认为贫困人口的自我组织不可或缺,但也需要来自外界(特别是国家)的支持,从而获得与问题规模相当的满意结果[16]。基于传统生存模式与生存条件的考察,沈红认为贫困人群面对统一市场与政府救助时已处于天然劣势,分散的个体只有通过组织起来,借助社区网络而接近稀缺资源,从而增强获得金融资本和经营管理的能力[17J。钱宁从农村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指出农民个体化的趋势使他们直接暴露在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冲击面前,产生了以城乡贫富分化为特征的农村新贫困,他提出“以社区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内源发展道路”,即以社区主体的能力建设来恢复贫困人口必不可少的社区关系和网络支持[18]。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关于贫困人口主体性的分析需要从个人(家庭)主体性和组织(社区)主体性两个层面展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降,随着国家从农村的退出和市场化向农村的渗透,贫困地区的农村组织变得松散而缺乏对个人的凝聚力,贫困农民难以从所属群体中获取发展自身利益的合作力量,从而使得原本就微弱的个体能力因分散而更加弱化[19]。由此看来,贫困人口的个人主体性与组织主体性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次,虽然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组织由个体农民组成,但个体农民在扶贫场域内的强烈在场并不意味着组织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反之亦然。由此出发,本研究将个人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共同纳入贫困人口主体性的分析范围,提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体性的理想型分析框架。

.—— END ——.